行业领域:农、林、牧、渔业 —— 农业
专利信息: 非专利技术
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合作方式: 其他
技术推广方式: 正在技术推广
技术交易价格: 面议
联系人:金超
联系方式:0575-86283320
技术成果发布数:47045
邮箱:zjwyxc2019@163.com
成果内容简介
1.项目来源与背景:本项目由甘肃省农牧厅下达,项目编号GNKJ-2004-13。草原是甘肃省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近三十年来,受气候、人为等因素的影响,草原虫害逐步成为草原上发生频次最高、危害最重的生物灾害,其中蝗灾最为严重。为做好草原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了草原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2.技术原理和性能指标
技术原理:本项目确定以生态系统平衡原理作为理论指导,对虫害防控技术进行集成配套,达到降低虫口密度、挽回因灾损失、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使草原害虫密度长期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实现草原生态系统平衡。
性能指标:生物制剂防治效果达到70%以上、植物源农药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高效低毒化学农药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牧鸡灭蝗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
开展了甘肃草原蝗虫区系及虫害区划研究。初步查清甘肃草原蝗虫有152种,分属于3个总科,9个科,67个属。以草原主要害虫类型、代表性地貌类型和地带性植被为指标将甘肃草原虫害划分为4个区;以具有一定优势的地带性草原类型和优势害虫为指标,将甘肃草原虫害划分为9个亚区。
开展了草原虫害发生规律研究。研究了蝗虫群落与草地类型的关系、草地植物群落特征与蝗虫群落结构的关系、主要蝗虫的种群数量动态、草原蝗虫混合种群的空间格局、草原蝗虫的种内和种间关系,分别建立了主要蝗虫的发生期和发生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回归预测模型。
建立了村级农牧民测报员网络,形成了“省-市(州)-县(市、区)-村级农牧民测报员”四级测报体系形成了上下联动的预警机制。
2004-2013年,通过药效试验,筛选出绿僵菌、类产碱2种生物制剂和印楝素、苦参碱、烟碱·苦参碱等3种植物源农药以及高效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2种高效低毒化学农药。
优化集成了“人工机械喷雾生物农药-牧鸡”等多项适于不同区域不同危害类型的草原虫害防控技术,形成了区域防控技术体系。
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培训、推广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了技术到村到户,防治区技术普及率达到100%。
建立了政、技、物相结合的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及群防群治的组织管理机制,形成了以专业化防控为基础的“大型机械-背负式机动喷雾机-牧鸡”防控模式。
3.技术的创造新、先进性:在草原蝗虫区系和草原虫害区划研究,草原虫害发生规律研究,测报体系建设,区域防控技术体系建设方面有创新。
4.技术的成熟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草原虫害防控技术成熟,在我省草原虫害防治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草原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具有污染环境小、实现草原虫害可持续治理等特点,在生态环境治理和促进畜牧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改善生态环境快捷、经济、有效的手段和基本措施,其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建议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