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刘芳。
“从光明走向黑暗的是我的眼睛,从黑暗重新走向光明的则是我的心灵。”这是刘芳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小说《石榴青青》自序的首句话,也是24年来,她在黑暗里坚守农村中学讲台最简单却最透彻的独白。
刘芳,一名以顽强意志同命运抗争的盲人女教师,一名不忘初心践行使命的共产党员。她的精神感染着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被称为“大山里的海伦·凯勒”,曾荣获全国“最美奋斗者”、全国“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党代表、贵州省“道德模范”等多个荣誉称号……
不忘初心坚守讲台
1997年,26岁,刘芳的语文课讲得越来越好,获得学生和同事们的交口称赞,未来发展一路光明。但医院的一纸诊断结果——视网膜色素变性,让她毫无征兆地陷入“黑色恐怖”。
“不久的将来,你将会完全失明。”医生的断言如五雷轰顶。刘芳伤心过、哭过,她舍不得班级里的娃娃,舍不得自己热爱的事业。“这是不治之症,就像被宣告了死亡”刘芳说。50米、30米、10米、2米……此后的10年,刘芳的视力逐渐模糊直到失明。
面对黑暗的世界,这位圆脸、小个子的农村中学女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决心却从未动摇。组织上出于关心,建议她病退或休息,但她坚定地拒绝了组织上的好意。“不!当一名好老师是我一生的誓言,如果从此休息了,那我的生命就真的终止了。”刘芳不仅决定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敞开胸怀迎接失明的到来,还主动申请承担了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和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
选择继续教学,留在孩子们身边,就意味着刘芳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为教好书,她努力克服失明障碍,把三个学年的初中语文文言文全部背了下来,重点、难点一一记牢,将厚厚的教案“写”在了心里。课堂上,她的视力虽然越来越差,课却讲得越来越精彩,说、学、逗、唱,都被她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学生们总是欢声笑语,也更加喜欢她。刘芳说,“我眼睛不好,上课就一定要生动,才能把几十双眼睛吸引到我这儿来”。最难的是批改学生作文,刘芳眼睛看不清,就练出用耳朵批改作文的本领: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她和全班学生一起点评,听、说、读、写,多种训练同时进行,比单向的教师批阅效果更好。几年下来,她所带的班级成绩不仅没有退步,反而教出了两个语文单科中考状元,在白云三中至今无人超越。
点燃心烛抚慰幼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刘芳把这句诗当作自己的座右铭。2008年,由于教材的调整,加之视力的原因,刘芳最终不得不离开自己热爱的教学岗位。“失去了视觉,还有听觉、味觉,还能说话,还可以思考,我不能离开孩子们。”她主动向学校提出申请,转型担任心理辅导教师。在新的岗位,刘芳继续投入无比的热爱,发光发热。在一般人看来,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是一项无关紧要的工作,她却把这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当时,贵州农村学校的心理辅导还处于空白状态,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白云三中地处城乡接合部,学生既有青春期的困惑,也有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特殊矛盾,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堪忧。丢开语文课本,30多岁的刘芳重新“回炉”,学习了心理咨询师的课程。在学校的支持下,刘芳建起“芳芳心理咨询室”,她抛开心理咨询的传统,给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让学生把埋在心底的秘密装进去抒发出来,并坚持每个学期为全校25个班级上50节以上的心理辅导课,学生们常用鼓掌、尖叫和拍桌子等方式欢迎她,都亲切称她为“刘妈妈”。
“刘妈,感谢命运中出现了您。”已经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袁凤梅忘不了读初三那年出现在她面前的刘芳。当年,父亲病逝,犹如晴天一击,让袁凤梅产生了心理问题。刘芳像对女儿一样的照顾和陪伴,给袁凤梅莫大的信心和力量,“你要相信女儿。”中考前袁凤梅对刘芳说,“你眼睛看不到了,还把我们教得这么好。我有什么理由学不好?”袁凤梅不负期望,当年就考入重点高中,三年后以625分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又放弃到香港、澳门发展的机会,选择回到贵阳,像刘芳一样成为了一名老师。
如今,刘芳的心理咨询工作已扩展辐射到贵州省工业机械学校、贵州综合广播电台、大山洞街道办事处等,累计帮助各类人员16000余人,成功防范化解学生自杀、自闭等心理倾向和问题100余个。
绽放光彩照亮他人
刘芳虽身处黑暗之中,却带给他人更多的光明和感动。2009年,加入道德模范志愿团的刘芳,在白云区机关做了第一次“道德讲堂”,题目是“爱岗敬业”,内容主要是自己和学生们的故事。当天,台下坐满400余名机关干部,刘芳讲完台下掌声雷动。“刘芳老师就是我们身边最真实的正能量,一想到她和失明顽强抗争的勇气,我觉得自己遇到的那些小困难算什么呢”“她不仅没有被黑暗打败,反而还给别人带来温暖”如今,从校园课堂到企业单位,从乡镇到社区,从井冈山干部学院到人民大会堂,……刘芳已经做了大大小小300多场道德报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自主创作《爱的距离》等抗疫歌曲,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打气,并在乡村青少年宫和学校道德讲堂上,将抗疫先进模范的感人故事讲给全校师生听,用身边人、身边事,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给了我们前行的力量。”刘芳的同事毛艳红说。无论是同事、学生,还是学校的普通清洁工,他们眼中的刘芳不仅没有随着黑暗消沉,反而成为那盏炙热的灯。
刘芳热爱读书和写作。失明后,她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完成了两部反映农村教育的长篇小说,一部17万字,一部28万字,出版费全部用于成立“刘芳助学基金”,先后资助了5名偏远山区的困难学生读完初三。“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是党培养教育了我,我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我可以用我的笔、用我的亲身经历帮助更多的人”。家境贫困和左腿高位截肢的钟玉明,就是刘芳资助的一名学生,当刘芳决定从自己不多的出版费中拿出钱来为他安装假肢时,钟玉明母子的泪水夺眶而出……现在,已经安装上假肢,能用“自己的腿走自己路”的钟玉明完全融入了社会,并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干妈说人要经历磨难,才会有出路。既然干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一定会好好珍惜,将来像她一样帮助更多人,回报社会!”
有人说,刘芳虽是盲人,却以心为眼,带领学生感悟成长,她虽是盲人,却以爱为眼,关注公益帮助他人。刘芳,这位基层教育战线上的共产党员,以她的顽强和努力带来的正能量,感染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