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解放军报记者 杨悦
2021的旅途已临近终点。这一年,总有一些故事我们无法忘怀,总有一些地方我们无法忽略——
12月9日,天南海北的万千网友,共同为一位年轻士兵庆祝了20岁的生日。这个年轻士兵的名字,叫作陈祥榕。
我们仍记得发生在喀喇昆仑的那些壮烈的故事。
许多网友用一束束外卖鲜花将追思寄达遥远的墓园。当地来祭扫的学生们,在陈祥榕墓前放下了他爱吃的橘子。
12月12日,在一条盘点2021年感动瞬间的视频中,有这样一幕获得最多的“红心”:中原大地,执行完抗洪任务的部队官兵乘车离去,许多受灾群众将一箱箱食品投进卡车车厢,以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子弟兵的感谢。
曾因洪灾牵动全国人民心情的河南,如今已重归平静。但我们仍然难以忘记最艰难的时刻,一句“解放军来了”,点燃许多人生命的希望。
那沾着泥浆的迷彩绿,是汹涌洪流中最美丽的色彩。
1951年,人民日报刊发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在血与火交织的松骨峰、冰雪掩盖的防空洞,结识了英勇赤诚的志愿军战士。
2021年,喀喇昆仑,河南灾区,我们在一个个或遥远或邻近的地方、一个个或偏僻或繁华的角落,再次结识中国军人,遇见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他们中有的成为了英雄,有的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但无论是壮举惊人还是平淡平凡,他们都在为保卫国家、守护人民的使命而奋斗。
这一年,我们遇见过亲历15场红蓝对抗,在演训场见证、打磨实战化训练成果的蓝军部队上士吴亮青;我们遇见过翱翔于异国上空,希望“打卡”各国航展的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某中队长盛懿绯;我们遇见过曾战斗于抗疫一线,在军事医学领域里埋首钻研的副研究员张晓鹏……
这一年,我们遇见过“心之所向,即为光芒”的扫雷兵,遇见过“在大山深处守望‘世界’”的守库兵,遇见过“不上蓝天,心在苍穹”的机务兵,遇见过“守护在繁华都市的夜色”的哨兵……
大江南北的座座绿色军营,万千中国军人守在万千的岗位上,职责虽有不同,精神却始终如一——
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2021,在边境一线、在抗洪现场、在高山海岛、在基层演训场,我们遇见许多中国军人的可爱面孔。他们温暖而坚毅的身影出现在2021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也留在我们关于这一岁难以忘却的时代记忆中。
2021,回望中国军人的温暖面孔
一张张中国军人的温暖面孔,镌刻了一段段关于2021的难忘记忆。
光荣·平凡
我们见证平凡生命披上荣光的壮烈时刻,也见证英雄故事背后的平凡岁月
岁月如逝川,奔流一去不复返。
转眼间,2021已至岁末。回望这一年的风雨历程,许许多多中国军人的面孔如河川上的浪花,曾在这一岁绽放,又随时间的波涛涌向未来。逝去的时光难觅踪影,但这些可爱的面孔却化作2021年不可磨灭的记忆,在人们心中闪着温暖的光晕。
你一定记得加勒万河谷那张开双臂、坚定如山的背影。
冰河刺骨,山石嶙峋。
雪峰耸峙的喀喇昆仑,边防官兵将舍生忘死的信念和英勇的名字留在祖国山河之间。
2021年2月19日,本报头版刊发长篇通讯《英雄屹立喀喇昆仑》,首次公布这些边防官兵的英雄事迹,引发全社会热烈关注。
我们记住了手中握着橘子、笑容腼腆的陈祥榕,珍藏着心爱女孩照片的肖思远,还有4个月就要当上爸爸的陈红军……
他们是热血担当、挺身而出的英雄,也是父母的儿子、姑娘的爱人、孩子的父亲,是我们身边许多看似平凡家庭中的普通一员。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不只在于他们的能力,更在于他们的选择。
在祖国需要时誓死不退,以平凡的血肉之躯背负起使命的荣光——这是喀喇昆仑戍边英雄们的选择,也是所有边防一线官兵的选择。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2020年,陈祥榕的脸颊被高原的风刺得通红,这个笑起来露着虎牙的18岁战士,怀着一片热忱写下8字的誓言。
2021年,祖国大江南北,“吃着白米饭,喝着快乐水”的人们隔着岁月与生死,读懂了少年字里行间的赤诚——岁月安稳,山河无恙。
你一定还记得电视剧《功勋》里,那个硝烟之中屹立不倒的身影。
我们从抗美援朝战争的烽火中,认识了志愿军一级英雄、特等功臣李延年,记住了这位“能文能武”的指导员,和他掷地有声的话语:
“要想过上和平幸福的日子,只有打胜仗!”
2021年11月5日,本报《军营观察》版刊登了《英雄李延年平凡的一天》,记录了这位老英雄的普通一日。
一碗白粥,一碟小菜,两个包子。朴素而简单的早餐,是李延年平淡生活中一项不起眼的日常。只有当他拈起桌上掉落的小菜放入口中时,人们才能意识到——他曾从艰苦的战场中走来,在那里,一颗冻硬发黑的土豆都是珍贵的口粮。
英雄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答案或许是更懂得珍惜。
承载着“共和国勋章”至高荣誉的李延年,就像许多普通的老人一样:喜欢读报、洗衣、做饭,屋中养着花花草草。但他曾浴血奋战,冲锋陷阵,与敌人白刃相对,不曾退让分毫。
在本报《军营观察》版《老兵从未走远》一文的讲述中,9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余元利,至今记得当年的战斗姿势,在颁奖舞台上毫不犹豫地演示匍匐前进。
在《追寻父辈的旗帜》一文中,94岁的沙海老兵杨世福仍忘不了兵团的风沙,他总是坐在电视前按时守着屯垦纪录片的播放,借着影像回想当年的艰辛。
2021年,我们曾见证平凡生命披上荣光的壮烈时刻,也见证英雄故事背后的平凡岁月。
平凡的人一旦披上使命的戎装,便可化身坚不可摧的勇者。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军人永远屹立在最艰险的地方,为了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奋勇向前,一无所惜。
岁月·青春
我们见证生命之花最后的绽放,它们有岁月沉淀的静美,亦有青春年华的绚烂
仰望星空,那颗被命名为“吴孟超星”的小行星于浩瀚宇宙中闪烁光芒。
2021年5月22日,99岁的吴孟超院士离世。
人们或许会记得,那年的“感动中国”颁奖词曾这样形容他: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团火,他是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2021年5月24日,本报《军营观察》版刊登特稿《肝胆相照济苍生》,追忆这位人民军医的伟大奉献。
他的双手,曾在肝脏的方寸之地破译生命密码,创造了中国肝胆外科的无数个第一,把万千病人拉出生命绝境。
病人记得他问诊时温柔的目光,护士长记得他做完手术后微颤的双手,学生们记得他讲话时坚定洪亮的声音。
“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战士,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也是我最大的幸福。”吴孟超曾说。
他主刀过16000多例手术,救治20000多名患者,97岁时还完成了一台高难度的手术。这位人民军医将自己漫漫的人生岁月,都献给了治病救人,献给医学事业,以及他战斗终身的手术台。
2021年,在祖国的一个个战位上,年轻的官兵也把短暂而灿烂的人生,献给了他们坚守的地方——
2021年6月,35岁的四级军士长王启鹏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突然晕倒。在经过60多天抢救后依然无法挽回生命,他将自己的心脏、肝脏、肾脏等5种器官捐献出去,把生的希望留给更多人。
2021年7月7日,帕米尔高原边防一线,24岁的下士帅佳宏倒在漆黑寒冷的哨位之上,再也没能醒来。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对问他要不要换人值班的排长说:“没事,不用换,我能行。”
而后,他与他留恋的克克吐鲁克星空和并肩战斗的战友,猝不及防地永别。
2021年11月16日,冰天雪地的巡逻路上,21岁的下士李波为救一名不慎跌落冰河的战友,掉下了二次坍塌的冰面。千钧一发之际,李波拼尽全力把战友推上冰面,战友得救,他却再也没能上来。
无论生命的长度如何,这些可爱的中国军人始终将坚守战位、服务人民的信念融入血脉,践行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回首2021,我们与许多温暖的面孔遗憾作别。
我们见证这些生命之花最后的绽放,它们有岁月沉淀的静美,亦有青春年华的绚烂。
青春曾经热烈燃烧过,便无愧于短暂的一生;而只要心中常怀热爱,漫长的岁月也会青春永驻。
梦想·汗水
我们见证遥远的梦想在星河中闪耀,也见证汗水灌溉梦想持续生长
2021年,圆梦园问天阁,见证了两次壮丽的远游。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3位航天员从这里出征太空:第3次出征的指令长聂海胜满脸从容,再次出征的航天员刘伯明笑得亲和,首次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汤洪波难掩激动。
当他们飞向距地球400多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时,万千目光注视着这意义重大的一刻: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就此展开,中国人踏进了自己的太空家园。
时隔13年,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出舱任务。我们还记得刘伯明迈出舱门,极目苍穹之时,发出那一句由衷的赞叹:“这外面太漂亮了!”
以“天宫”为名的空间站上,中国航天员见证了太空带给人类如梦如幻的美感。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任务乘组成功返回地球。10月16日,仅一个月后,神舟十三号任务乘组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启程出发。我们记住了这个“感觉良好”乘组:指令长翟志刚面容坚毅,王亚平笑容甜美,叶光富神采飞扬。
11月7日,翟志刚自神舟七号任务后再次出舱,和他一起执行出舱任务的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12月9日,王亚平时隔8年再次在太空授课:“如今,我们拥有了自己的空间站,相信未来,中国人的脚步一定会踏入月球、火星和更远深空!”
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神舟十二号、天舟三号、神舟十三号,我们一次次仰望星空,见证中国航天的足迹越走越远。2021年,2个乘组6位航天员亲切的面孔、奋斗的脚步,正是中国航天一次次整装出发、追逐梦想的缩影。
从“神五”巡天的21小时,到“神十三”将要度过的漫漫6个月,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少不了辛勤的汗水。为迎接太空严苛的挑战,航天员完成了8大类200余项的训练。而在航天员以外,还有许许多多航天人的呕心沥血、无私付出:
他们中有人负责着航天器中以毫米计的元器件,每天在办公楼实验室里穿梭,从没看过一次现场发射;
有人奔波于海岛或戈壁,饱经扰人的蚊虫在耳边“嗡嗡”打转,或是冬日的风沙如刀子般割在脸上;
有人为了进行模拟实验,十几个小时守在一间屋子里,盯着一块多数时间不会出现异常数据的电脑屏幕,不知东方之既白……
2021年,我们记住了用高速摄影机记录天和核心舱腾空瞬间的航天人曾涛,记住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神舟十二号“天地通话”中报告“北京明白”的总调度高健,记住了神舟十二号返回舱着陆时战斗在搜救第一线的技师李占山……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2021,我们见证遥远的梦想在星河中闪耀,也见证无数汗水灌溉,让这梦想在浩瀚宇宙持续生长。
为了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蓝图,为了中国航天向更远的深空进发,一个个航天工程,许许多多航天人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奋斗。
梦想不息,脚步不停。
来路·远方
我们曾回望来路,见证百年的坎坷峥嵘,也曾眺望远方,看见未来的无限可能
鸟巢上空,鲜红热烈的五星烟花在夜空中绽放。
鸟巢中央,宽阔屏幕播放着历史影像,天安门城楼上刚宣布了新中国成立的毛泽东主席抬头仰望,目光正投向这盛大璀璨的夜幕。
这个有些神奇的“时空穿越”画面,让万千国人泪湿眼眶。
那一天,一个名为“他看见了”的微博话题登上热搜,话题阅读量达16.2亿。
那轻轻的举目一望,穿越数十年时光,成为七一晚会盛典中最难磨灭的记忆。
20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这一年里,我们为《觉醒年代》《功勋》和《长津湖》动容,因革命年代那些勇敢的灵魂流泪,在百年风雨里读懂党和军队艰辛而坚定的探索与前行——
苏区的深山里,我们看见红军为乡亲打下的“红井”泛出清甜井水;
朝鲜战场的青山间,我们看见英雄儿女长眠的土地开出灿烂的金达莱;
蘑菇云爆炸的瞬间,我们看见试验场上抛飞的帽子,听见震天的欢呼……
2021年,我们记住了许多曾在人民军队度过岁月风雨时,绽放过光芒的面孔。
本报头版“我们在战位报告·英雄篇”栏目刊登系列报道,为读者讲述了英雄模范人物今日的生活:
“英雄试飞员”李中华一生献身航空事业,退休后,他的橱柜中珍藏着两件物品,习主席亲自颁授的“八一勋章”,和一架歼-10试飞员签名的飞机模型;
钢铁战士麦贤得曾在海战中头部中弹,仍坚守战位3个多小时,因为战伤后遗症,他每天要吃六七种药物,却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初,将家中积蓄捐给援鄂抗疫医疗队……
过去,他们勇毅而坚定的脚步,铺就了中国军队行至今日的光辉历程。现在和未来,还有更多中国军人的身影奋战在强军事业的道路上,不惧艰难险阻,背负使命前行。
2021年,本报《军营观察》版报道了许多坚守在各自战位,战斗在改革强军最前沿的官兵。
我们看到蓝军连长李盛山实战化演练中的热血,看到士官参谋王斌转型中的蜕变,看到无人机侦察营营长岳阳漫长等待中的蓄力……
在改革强军的宏大叙事中,一个个新战位为我们提供了深度观察这场浪潮的微观视角。一个个“李盛山”“王斌”“岳阳”们奋力探索的面孔,见证了人民军队体制编制调整和战斗力转型升级的足迹。
2021,我们曾回顾来路,见证百年的坎坷峥嵘,也曾眺望远方,看见未来的无限可能。岁末回望,正是中国军人这一张张可爱的面孔,组成了我们2021温暖动人的注脚。(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