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010-87510563


德耀中华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下)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2日09:16:06 23171次浏览
分享到
德耀中华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下)

摘选部分候选人事迹如下:

  343 徐咏梅

  徐咏梅,女,汉族,1967年10月生,海南天地人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咏梅二十年如一日,恪守“诚信为本”经营理念,用信义打造诚信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投身脱贫攻坚一线,探索出一条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成为靠诚信兴产业、带致富的巾帼英雄,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她为“最可信赖的人”。

  20年前,徐咏梅在新西兰从事外贸业务时,萌生了把国外先进的生态农业理念和技术带回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念头。回国后,她开始在国家级贫困县海南省临高县创业。她始终恪守“诚信为本”理念,坚持客户至上,笃信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积极纳税,从不偷税漏税。如今,她所创立的公司从起始的50亩发展到现在的2.8万亩,成为海南第一家实现“订单农业”的企业,是中国最大的凤梨生产商和高端凤梨领导品牌,被农业农村部等八部委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2015年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徐咏梅积极投身其中,实践探索出“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务工”“三位一体”等产业精准扶贫模式,让7100多户、3.1万多名贫困人口脱贫,为临高县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作出贡献。此后,徐咏梅进一步探索出“热带水果专业合作社+扶贫接续模式”,为当地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农人”队伍,带动贫困群众转变为产业农民、技术工人,有效提升贫困群众的参与度,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同时,还通过种苗、技术管理输出、渠道、品牌共享等形式,辐射带动5万多人走上致富之路,实现对政府、对贫困户、对社会的承诺。

  徐咏梅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海南省劳动模范、海南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344 徐振明

  徐振明,男,汉族,1925年7月生,中共党员,原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中心离休干部。

  徐振明是战斗英雄,舍生忘死,立下赫赫战功;转业地方后,他以忠诚卫忠魂,父子两代人默默付出,守护杨靖宇烈士陵园60余年,用一生点燃信念的火种,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是守护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典范。

  1942年,不到18岁的徐振明参加了八路军,在山东多地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战斗,后来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转战大江南北,留下累累伤痕,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保家卫国舍生忘死、英勇战斗。1958年,徐振明转业到地方,本可以有待遇更高、岗位更好的选择,但他毫不犹豫选择为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守陵。

  徐振明承诺,要一辈子守护靖宇陵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徐振明踏查山前山后,规划设计绿化方案,带着陵园职工一起挥锹抡镐、植树种花。几年后,陵园夏日繁花盛开,冬季满眼苍翠,每一棵树木都见证了他的执着与坚守。徐振明爱陵、护陵,把家安在陵园边上,把心放在陵园里面,离休后又申请回到陵园做门卫,直到身体行动不便,仍不时回到陵园看看。离休时,他劝说即将参加工作的儿子到陵园工作,将守护陵园的“接力棒”交给了他。一家两代守护陵园63年,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

  徐振明既是民族英雄的守陵人,也是英雄事迹的宣传员。他利用休息时间踏访杨靖宇将军战斗过的地方,寻找抗联遗物,整理抗联故事。每年清明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徐振明走进学校、部队、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作专场报告,主动为青少年、部队官兵讲授革命传统教育课。他还应邀在几所学校兼任校外辅导员多年,为孩子们讲述杨靖宇将军的英雄故事,深受师生欢迎。

  徐振明荣获“时代楷模”、吉林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45 郭晓荣

  郭晓荣,男,汉族,1971年3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乡村振兴局局长。

  为兑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承诺,不辜负父亲期望,郭晓荣为囊谦扶贫事业倾注心血。他先后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带领高原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被广大藏族群众亲切地称为“我们的晓荣”。

  囊谦县是1984年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属于青海省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和1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1991年6月,郭晓荣中专毕业后,毅然来到这个父亲奋斗过的地方,一待就是30年。刚参加工作时,他利用所学知识,研究青稞、小麦、蔬菜等农作物增产途径;担任分管科技的副镇长时,他认真学习并宣传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帮助群众解决生产难题;担任镇党委副书记时,为一个村民小组能够摆脱靠滑索过河的困境,他扎在桥梁建筑工地监督项目质量。群众喜悦的笑脸,让他坚定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信念。

  2007年初,郭晓荣调任扶贫开发局工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他长期加班加点,根据当地实际开发就业岗位,推动产业扶贫,促进群众多渠道增收。无论政策宣讲,还是项目落实,他坚持用10倍的热情、百倍的耐心、细致的工作,为群众解疑释惑,把政策落到实处。在落实囊谦县白扎乡也巴村158户村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时,郭晓荣组织力量利用近半个月时间,挨家挨户走访做工作。

  郭晓荣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脱贫事业,先后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2017年4月初,在开了一天工作会后,他一头倒在会场。由于抢救及时,虽然转危为安,但从此速效救心丸就和工作日记本一样,成了郭晓荣的必需品。虽然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但一想到责任,他始终不曾放弃心中的坚守。2019年底,囊谦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全县3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如果累倒在路上,那就让我化作不朽的山脉,守望我所热爱的雪域高原、我的扶贫事业!”这是铭刻在郭晓荣心里的誓言。

  郭晓荣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46 郭  旗

  郭旗,女,汉族,1988年3月生,辽宁省盖州市众力佳和多宝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经理。

  她是替公公还债、靠诚信立家的好儿媳,也是以诚信为本、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行业佼佼者。年仅23岁的郭旗勇敢承担公公家欠下的千万元债务,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兑现了欠债还钱的承诺,成为广受当地赞誉的“好媳妇”。

  一诺千金,创业偿还巨额债务。2011年,郭旗嫁给同村青梅竹马的男友。不久,在一次家庭会议上,郭旗的公公拿出一沓总计逾2000万元的欠款单。这时,郭旗才知道,公公家经营的养殖场已经连续亏损五六年。对于初入社会的郭旗来说,2000万元债务是个天文数字,但她认为做人不能不讲诚信,做事得先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为了还上欠款,郭旗辞掉工作,接手公公的养殖场,开始养殖多宝鱼。为了养好鱼,郭旗住进养殖场宿舍,从头开始学,最累的时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为的就是偿还债务,守住诚信。每当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郭旗总会跟自己说:“不管有多困难,欠人的钱必须要还!”为了管理好养殖场,郭旗自学会计知识,每天记账算账,做好总结。经过3年的努力,她使养殖场扭亏为盈。2018年年初,终于彻底还清了2000万元的巨额债务。

  小信诚则大信立。为了让员工干得放心、安心,郭旗将员工的季度奖金改为按月发放,年复一年、风雨不误。慢慢地,员工们发现这个年轻老板说得出、做得到,从不食言,只要大家尽心尽力地付出,就会有相应的收获。如今,每当郭旗发奖金,员工们总会说:“先放着,不着急用钱,年底再给就行。”

  郭旗的诚信不仅赢得市场口碑,还带动水产养殖业成为当地金字招牌。为确保养殖产品品质,郭旗承诺全程不使用抗生素,并建立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由于食品安全有保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正当养殖户们为销路发愁时,郭旗牵头与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合作,帮助当地其他养殖户解决了销路问题。在她影响下,很多渔民从传统捕捞业转向海水养殖业,带动养殖户就业100余人。

  郭旗荣获辽宁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47 唐孝标

  唐孝标,男,汉族,1959年6月生,中共党员,陕西闽发房地产开发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

  16年前,唐孝标从老家福建福清来到陕西宜君投资,重合同、守信用,坚持诚信经营,热心社会公益,为宜君建设发展贡献力量,被群众亲切称为“福清哥”。

  他以建筑质量铸造信誉。建筑企业盖房要诚信、质量就是生命线,是唐孝标始终践行的职业信条。2005年,他担任总经理后,决定到铜川市宜君县发展。10多年来,唐孝标与公司员工艰苦创业,以高质量标准抓建筑工程,在宜君县建成一批高品质的高楼大厦,一幢幢居民楼拔地而起,现代化超市、商场以及旅游度假村等相继建成,为当地改善居住环境、购物环境、投资环境都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同时,他还为宜君交通建设投资2000万,让全县乡镇都通上客车,相继引进天然气公司、公交公司,让居民生活、出行条件得到改善。

  他以履责守约保障信誉。信誉至上、诚信守法,是唐孝标始终坚守的经营理念。他为公司立下3条“铁规”:税收一分不少交、工资一分不拖欠、社会责任应担尽担。16年来,公司从不拖欠员工工资。平时,他坚持检查工人工资发放情况,建立工资发放资料档案,杜绝工程单位冒领工资。公司为一线职工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帮助职工解决困难,使职工们留得安心、干得舒心。他还给企业制定完备规范的规章制度和奖励机制,严格按照规定与客户开展项目合作。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当地“重合同守信用”先进单位。

  他以公益事业拓展信誉。唐孝标坚持做好事行善举,多次向环卫工人、下岗人员、困难学生等捐款。他出资500万元成立公民道德基金,用于关爱帮扶道德模范。另外,还出资200万元成立“助学基金”,常态化资助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向宜君组织部门交纳特殊党费,还向铜川市红十字会等积极捐款。据不完全统计,16年来,他已累计捐款700多万元支持公益事业。

  唐孝标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48 桑南才

  桑南才,男,傈僳族,1971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中国邮政集团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分公司泸水市称杆乡邮政所所长。

  33年来,桑南才从“小桑”到“桑哥”再到“桑叔”,一条山路,一个身影,一生践诺,往返于全乡13个村委会5个投递段和乡直机关单位之间,平均每天行程160公里,默默坚守着大山深处的绿色生命线,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被群众称为傈僳山寨的“托厄哈扒”(傈僳语意为“送信人”)。

  兑现承诺,坚守岗位。2016年以来,乡亲们的网购需求量成倍增长,邮政所里的投递业务量也迅速攀升,每天都有80多件邮件需要及时投递,最多时超过200件。投递业务量虽然攀升了,但桑南才没有延长投递时限,影响服务质量。“大年三十也得送,这是乡亲们买的新棉被、新衣服,把它们送到乡亲手里,让他们过个暖暖的春节。”桑南才说。2021年春节期间,邮政所快递邮件量很大,桑南才承诺春节期间不打烊。乡亲们劝他过完春节再送,他却说:“过节邮件更不能耽搁,大家都等着收年货,我要把邮件送到大家手里,心里才踏实!”

  真情服务,群众信赖。桑南才首创云南省少、小民族聚居区邮政特殊服务模式,除了及时准确将一封封邮件送到村民手中外,他还是山里的“义务采购员”,无论是大米食盐、化肥农药,还是生活用品,只要乡亲们打个电话或者提前说一声,桑南才都会采购好送上门。“他就是党派来的亲人啊!”王玛基村的核波才赞道。核波才身有残疾,靠着远嫁的妹妹汇款接济,桑南才在投递报刊和送包裹的同时帮他汇兑,并送到他手中。

  助力脱贫,增收致富。桑南才依托邮政电商平台开展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为了方便乡亲们销售农产品,他开了“邮乐小店”,帮助乡亲们把荞麦、天麻、大蒜、蜂蜜等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成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贴心人”。为了帮助村民杨赵才一家脱贫,他拿出15万元助其发展运输和养殖。他还利用走村入户送邮件的机会,主动宣传外出务工政策,鼓励村里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收致富。

  桑南才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云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49 符木里

  符木里,男,黎族,1967年8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儋州市南丰镇中心学校教师。

  坚守“孤岛”教学点28年,符木里在三尺讲台和乡村教育的天地里播种希望,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出孤岛,用坚守和付出,照亮岛上孩子求学之路,被称为“孤岛园丁”。

  不忘初心,坚守孤岛。儋州市松涛水库南岸有一处半岛三面环水,背靠一座没有路的大山,村民们出行只能靠渔船穿越水库,一个来回就需要两个多小时。为了岛上孩子上学,设了一个教学点。1988年,符木里来到岛上,当起了教学点上唯一的老师。孤岛上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2000年之前,村里连电都没通,晚上备课及批改作业只能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进行。因为交通不便,他只能乘船出岛,一次买够一批不易变坏的食材,连续吃上两星期。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为了山里的孩子们能有书读有学上,从1988年到2016年,他坚守孤岛教学点28年,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出孤岛,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

  爱心陪伴,甘做明灯。在教学生涯中,他始终坚持一个理念:“教一门课,就要教出成绩,带一个班,就要带出特色。爱心是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用自己的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28年间,符木里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当面对可以离开“孤岛”的抉择时,看着家长渴求的眼神,看着孩子们早上背着书包而来、放学背着书包离去的身影,他迈不开走出去的脚步,心里放不下这些孩子……

  随着时代发展,位于儋州市南丰镇新村村委会的志文教学点如今已不复存在。2016年,最后一批2个学生上完小学二年级的相关课程之后,符木里正式调离该教学点,前往镇中心小学任教。每年的教师节,学生的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一声发自内心的问候,都让他感到开心和满足。符木里说:“我的坚守成就了满园花香,这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

  符木里荣获海南省优秀乡村教师称号。

  350 彭兴利

  彭兴利,男,满族,1961年1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中榆树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彭兴利当村干部37年来,始终牢记“一定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承诺,带领全村搞玉米制种、壮大肉牛养殖、做强乡村旅游,让一穷二白的中榆树店村旧貌换新颜,成了京郊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1984年,彭兴利当选村委会主任,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上任伊始,他就暗下决心,无论自己受多大的累,一定要让村民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要摘掉村里的“穷帽子”,他决定从发展玉米制种入手。为保证玉米种子纯度,育种期间,必须控制田间母本散粉株率在2‰以内。他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带领村民到地里摸苞去雄。这一干就是小十年,村子成了远近闻名的玉米制种专业村。

  村民收入有了改善,彭兴利又开始琢磨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带头搞肉牛养殖,当年就净赚7万元。村民们没了顾虑,都争着抢着搞起养殖。2001年,村里建起两个肉牛养殖小区,实现规模化养殖。2003年,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5500多元,达到历史新高。村民富了,集体也摘掉了“穷帽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生态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强,村里原有产业逐步被淘汰。新农村建设完成后,彭兴利认识到,大家要想富,就得办民俗游、吃“生态饭”。为提升全村整体游客接待水平,他多次组织民俗户开展厨艺技能、接待服务礼仪培训,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帮助村民转变服务理念。如今,全村共有乡村旅游经营户65户,包括9户精品民宿,近30户市级四星级、五星级民俗院,全年民俗游总收入超过300万元。昔日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彭兴利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51 傅光明

  傅光明,男,汉族,1953年10月生,中共党员,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创立企业38年,傅光明坚持做诚信人、卖诚信鸡、办诚信企业。初次下海被骗,他反而领悟出生意人诚信经营的意义;中途还债被困,他咬紧牙关还贷意外收获众人信赖。他用每一羽鸡守护食品卫生安全,践行自己的诺言。

  起步遇挫,亲身感知诚信宝贵。1983年,初次下海经商的傅光明正准备大干一场,千里迢迢从外地购入300枚“莱杭”种鸡蛋,精心呵护等待破壳。没承想鸡蛋早已过了孵化期,300枚鸡蛋只孵出一只小鸡,21天的照料成为空等,数万元投入血本无归。意识到自己被骗的傅光明深刻体会到诚信经营的宝贵,决心在此后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

  咬牙还贷,守信成就困境机遇。有了诚信做基石,傅光明重新出发,带领养殖团队做大做强。1992年,为实现现代化生产,傅光明向7家银行贷款1000万元,从丹麦引进了一条从屠宰、分割到包装一体化作业的加工生产线。1996年,宏观政策调整,贷款展期规定发生变化,7家银行纷纷要求提前收回贷款。然而,当时生产如日中天的公司如果把资金全部用于还债,势必受到重大影响。傅光明只能咬紧牙关、勒紧腰带,将每个月的全部销售额近100多万元全部用来还贷,足足苦撑一年还清债务。还款之事逐渐在业界传开,傅光明和公司的信誉度大大提升,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傅光明两度受困均与“诚”结缘,大起大落之间越发感悟到诚信是企业稳步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食品生产相关企业更应该加以重视。上世纪90年代,曾有人向傅光明廉价销售一种鸡肉自动注水器,每只鸡注水后的重量至少增加一两,结果被傅光明断然拒绝。他始终告诫自己和员工,“企业两条命, 一条是质量,一条是诚信。”

  凭借诚信经营把一只鸡做成了大产业后,傅光明通过公益捐款、建设希望小学、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同时,主导企业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文化扶贫、慈善扶贫等方式,带动光泽、浦城、政和、资溪、镇原等5县数万群众增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傅光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称号。

  352 鲁 鹏

  鲁鹏,男,汉族,1972年7月生,中共党员,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德阳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

  因为对母亲的承诺,有了18位“爷爷奶奶”;因为对福利院孩子的承诺,有了几十个“儿女”;因为对老百姓的承诺,成立了“鲁鹏志愿服务队”。鲁鹏以“用一生践行诺言,凭奉献点亮未来”的精神带动着一群人、温暖着一座城。

  对母亲的诺言,二十五载不改。鲁鹏的母亲是上世纪70年代德阳市的一名民办教师,经常带孩子们到村敬老院慰问。受母亲言传身教影响,鲁鹏从小就与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向母亲承诺:“妈,您年纪大了,敬老院的事交给我!”从此,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诺言,坚持每月上门看望、照料老人,25年来从未间断。老人们都是他的“爷爷”“奶奶”,都把他视作最亲的亲人。鲁鹏和18位“爷爷奶奶”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对孩子的诺言,坚守质朴的约定。福利院的孤残儿童也是鲁鹏帮扶的重要对象。有一次,一位身患自闭症的孩子脱口而出喊他“爸爸”,鲁鹏接下了这个特殊的身份,答应孩子们:“从今往后,我就是你们的爸爸,拉钩!”他觉得找到了一条路,一条用“成为孩子父亲”的承诺去换取孩子们幸福的路。他定期上门看望这些特殊的孩子们,给他们带来糖果和玩具,陪他们做游戏、说心里话。在他的坚持带动下,很多同事、志愿者纷纷加入到了帮助弱势群体的队伍中,帮扶范围也逐渐扩大至当地多个敬老院、福利院,让越来越多的老人和孩子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对社会的承诺,感动一座城市。2012年,以鲁鹏名字命名的“鲁鹏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逐步发展成为拥有2300余名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联盟。他们向社会公开承诺:“我在您身边,城市更美好”。脱贫攻坚,他们到偏远山村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他们走进小区测体温、发物资,协助登记来往车辆、进行人员排查……无数个“鲁鹏”活跃在大街小巷、城市乡村,践行着承诺,让志愿服务在当地蔚然成风。

  鲁鹏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四川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353 曾馥平

  曾馥平,男,汉族,1964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常务副站长。

  一句承诺,就是26年的坚守。从中科院到贫困山区,曾馥平远离繁华都市,扎根山区,从不言退,首创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肯福模式”,带领当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他带领团队潜心钻研,让石漠化山区披上绿装,为脱贫攻坚插上科技“翅膀”,当地老百姓亲切地喊他“真扶贫的好兄弟”。

  “您放心,我是共产党员,是党派到环江扶贫的。我答应您,您向往的美好生活一定能实现。”这是26年前,曾馥平初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调研时,在农户家中对一名毛南族老乡作出的承诺。然而,就是这个承诺,让他一待就是整整26年。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处广西西北部,位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中,是广西3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1994年7月,而立之年的曾馥平远离爱人和3岁的女儿,只身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担任县扶贫工作队队长,从此便扎根在毛南山乡,走上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曾馥平有多次机会到条件更好的单位工作,但对毛南山乡贫困群众的牵挂情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坚定了他留下来的决心。

  26年的坚守,见证了山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曾馥平率先在环江首创移民搬迁“肯福模式”,带领移民因地制宜发展水果、甘蔗、畜禽等产业。老百姓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20年2.1万余元。该模式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肯定,也为广西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经验。

  26年的坚守,让山区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该县石漠化严重,人均不到5分耕地。曾馥平带领团队提出“山上种树、山下种果、地种牧草、栏中养畜”的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既解决畜粪问题,又能解决肥料和水土流失问题,这样“双赢”的模式使百姓收入逐年攀升。他带领团队不断摸索,总结扶贫经验模式,实现了石漠化治理和脱贫致富目标,一大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先后在当地启动实施,成功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曾馥平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354 温 军

  温军,男,汉族,1989年9月生,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博诚蔬菜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温军坚守“公道凭心、诚信为金”信条,以过硬产品质量、良好经营信誉,树立诚信形象,做大做强企业,宁可自己吃亏、不让信誉受损,打造值得信赖的蔬菜品牌。

  他推进技术创新,用过硬质量打造信誉。多年来,温军坚持“以质量求生存”理念。他注重产品生产数字化改造,其中一项果蔬智能化深度清洗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使优品率提升35%。为开拓海外市场,他推动脱水蔬菜产品质量接轨国际标准,通过多项国际认证。凭着过硬质量,赢得客户信任,营业额逐年递增。2020年,企业在抗疫情、促生产形势下,产量比上年增长35%,营业额达3200多万元。

  他实行全程管理,用凭码可溯增进信誉。“我承诺、我做到”是温军对客户的保证。为让客户对产品放心,他将大数据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供应链管理平台和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客户可以凭借“追溯编码”查看产品加工全过程,提高生产透明度。目前,公司生产的蔬菜产品已经走向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公司出口销售收入34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2%。

  他坚持公道凭心,用诚实履约坚守信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口集装箱运费上涨。按照原先合约出口,履约一次就要亏损近10万元。公司每月要出口20多个集装箱,巨额亏损将使企业运转困难。但如果毁约,把产品卖给新客户,每个集装箱能盈利近20万元。面对诱惑,温军诚信守约的念头没有丝毫动摇。他带领员工咬紧牙关、坚决履约,按原订单发货。虽然承受很大损失,但是赢得客户尊重和信任。

  他助力脱贫攻坚,用回馈社会提升信誉。温军把回馈社会当作责任,在发展壮大企业过程中,始终不忘记带动家乡父老共同致富。他实施“基地+农户+订单”模式,春季和农民以保护价格签订购销合同,秋季随行就市,但不低于合同价格进行收购,确保农民“有赚头”。他在用工时优先招收贫困职工,通过解决就业帮助贫困户增收。

  温军荣获山西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山西省劳动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55 谢立亭

  谢立亭,男,汉族,1940年1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阜桥街道牌坊街社区居民。

  谢立亭退休后,继续践行“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誓言,将对党的庄严承诺融入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之中,自创“红色三宝”宣讲模式,被誉为退休不褪色的“红色宣讲员”。

  谢立亭将忠诚于党的事业、宣传好党的政策,作为始终不变的追求。2000年,他退休时,被社区聘为义务宣传员。“退休不褪色,我要成为一名优秀夕阳红队员,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他在日记中写下誓言。

  20多年来,为当好“红色宣传员”,谢立亭反复摸索实践,总结出群众喜爱的三件宣讲“法宝”。第一件是“红色名片”,正面印着宣讲内容,新鲜、好记、更好保存;背面是他的电话和一句话:有困难找社区,需帮助找谢立亭。第二件是“红色小册子”,他紧密联系群众、贴近生活、结合实际,把自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体会写出来,汇编成册印发给大家。第三件是“红色歌曲”,用群众喜欢的歌曲作为曲调,填上自编宣讲词来演唱,通俗易懂的歌词,耳熟能详的旋律,使宣传更有激情、更有感染力。多年来,谢立亭共印制“红色名片”130多种,发放“红色小册子”6万多册,创作“红色歌曲”100多首,写出80多万字讲课材料,到企业、学校等单位宣讲700多场次,用实际行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誓言铮铮如钢,初心坚若磐石。多年忙碌在基层宣讲第一线,使谢立亭患上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和严重的心脏病。但是,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诺言,不知疲倦地奔波在理论宣讲、服务群众的道路上。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2011年,牌坊街社区成立“谢立亭党小组”,后来发展成为“谢立亭正能量宣传党小组”,组织离退休老党员参与社区事务,开展百姓宣讲,弘扬社会正气。目前,“谢立亭党小组”在任城区已发展到130多个,成为活跃在社区里的亮丽风景线。

  谢立亭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山东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356 谢运良

  谢运良,男,汉族,1963年8月生,湖南百捷利包装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

  20多年来,谢运良坚持“诚”字当头,诚信立企,践行助残行善、扶贫帮困的承诺,被当地群众称为“诚信典范”。

  守信践诺,以诚立身。谢运良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母。18岁高中毕业后,吃苦耐劳的他外出闯荡,干过搬运、建筑、销售等工作,凭借诚实守信的人生准则,赢得了老板的信任,得到好心人的帮衬,赚取了“第一桶金”。1998年冬,谢运良回到家乡创办了吉兴纸业,“以诚治业、以爱兴业”是他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他积极履约践诺,诚信经营,企业越办越好。目前,他名下的企业年产值逾2亿元,年纳税1000余万元,纳税信用评级一直是A级,是“湖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诚心帮困,脱贫致富。通过诚信经营,谢运良的企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承诺,要一辈子把助残帮困爱心事业做下去!”谢运良坚毅地说。2015年6月,他主动向宜章县委、县政府请缨:“愿意承担帮助全县贫困残疾人脱贫的任务。”截至目前,谢运良的企业累计吸纳1200余名残疾人就业,残疾员工占比一直保持在55%以上。他结合每位残疾人自身状况,扬长避短安排适宜岗位,与正常人同工同酬,并为他们购买“五险一金”等,做好劳动服务相关保障,让他们安心工作。他投入100万元创建“培训基地”,先后培训残疾人1800余人次,一批批残疾人走上工作岗位,实现稳定脱贫。他投资3000万元建成2条“扶贫生产专线”,结对帮扶贫困户11792人,总分红额达3036万元。他积极推动解决贫困地区民生问题,修通省际“断头路”10条,解决宜章县城唯一饮用水源地黄岑水库上游来水芙蓉矿区废水直排污染问题,近10万群众受益。

  谢运良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湖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被评为全国“诚信之星”,荣登“中国好人榜”。

  357 谢惜丹

  谢惜丹,女,汉族,1990年3月生,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谢渡村村民。

  罹患重症、痛失爱人,面对自己苦难的人生,谢惜丹始终保持一颗诚实善良的心。丈夫因重症去世后,谢惜丹在自身家庭困难情况下,主动将为丈夫治病募集得来的余下善款回捐社会,将爱心传递下去。“诚信妻子替夫回捐”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2013年,年仅23岁的谢惜丹被诊断患上尿毒症,此后她不得不靠透析来维持生命。2018年1月,谢惜丹与同为尿毒症患者的陈煜结婚。同年8月,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谢惜丹筹足手术费用,肾移植手术成功,可是他们为治病已经花光家里所有积蓄。2019年7月3日,为让陈煜接受肾移植手术,谢惜丹夫妻二人不得已,在网络平台发起募捐,共募集20万元善款用于治疗。2019年7月14日,陈煜进行换肾手术,可是术后出现感染,不幸离世。

  丈夫去世之后,谢惜丹强忍悲痛,思量再三,在自身需要长期服药,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决定将原先筹集给丈夫治病所剩的12万元善款全部回捐社会,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谢惜丹依托慈善组织,确认了一批经济困难的病患作为捐助对象,并跟随工作人员上门看望慰问,不仅从经济上缓解他们的燃眉之急,更从情感上传递社会温暖。谢惜丹说:“假如我丈夫还在,我相信他也非常支持我这种做法,把这12万元善款回捐社会,让这份大爱传递下去。”

  作为一名肾移植者,谢惜丹需要长期服药,生活并不宽裕,目前还在租房住。但她一直乐观向上,热心公益,积极参加义演和公益活动,把阳光和温暖带给身边的人。2015年,谢惜丹主动登记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几年间,年轻的谢惜丹经历很多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也收获到平凡朴素的人间大爱,用坚强、乐观和爱心谱写着精彩的人生。

  谢惜丹荣获广东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58 路生梅

  路生梅,女,汉族,1944年1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退休医生。

  路生梅坚守“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诺言,秉持医者仁心理念,扎根贫困艰苦革命老区,运用精湛儿科专业医术,守护孩子健康,服务一方百姓,被誉为一诺千金、德耀杏林的“信义医生”。

  1968年12月,24岁的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贫瘠荒凉的陕北高原。从青春韶华到满头白发,她把青春奉献给这片黄土地,只为兑现誓言:改变落后医疗条件,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来到佳县以后,比起艰苦简陋的工作生活条件,更让路生梅揪心的是当地极其落后的医疗水平。工作不久,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可一进门就发现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刀来铰脐带。路生梅立刻制止、抢过剪刀,用自带的消毒器械给孩子断脐、包裹。这次出诊,更加坚定她扎根当地、服务百姓的信念。

  一句承诺,践行半生。多年来,路生梅多次放弃返京机会,在革命老区的县级医院扎下根来,一干就是50多年。她致力于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创办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创建爱婴医院,推进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为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作出突出贡献。如今,佳县的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新生儿死亡率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60‰降至0.6‰。

  生命不息,服务不止。1999年退休后,路生梅信守承诺,继续留在佳县,每周定期到医院义诊,平时在家里为群众看病。她说,作为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更没有退休年龄。退休22年,路生梅义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

  热心公益,传递爱心。在义诊看病之外,路生梅还积极投身公益,拿出自己获得的10万元各类奖金用于公益活动。2020年春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76岁的路生梅向党组织交纳1万元特殊党费,并向所在党支部递交驰援抗疫一线的“请战书”。

  路生梅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59 廖竹生

  廖竹生,男,汉族,1997年9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对坊乡半迳村村民。

  残疾青年廖竹生,信守着对贫困残疾群体的承诺,带领大家创业,创造美好生活。他用勤劳、务实、担当,走出一条勤劳致富路。

  廖竹生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双手手腕先天畸形、无法伸直,这让他一度很自卑,消极对待生活,可看到父母为了照顾他和3个弟弟妹妹,早早两鬓斑白,孝顺懂事的他暗下决心要振作起来。

  2015年,廖竹生成为宁都县免费电商培训班的一员,获得了就业培训合格证书。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他进入宁都电商产业园工作,开了一家布鞋分销网店,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同年,廖竹生与几个残疾人朋友组建了当地首个残疾人创业团队——励志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创业过程中,廖竹生始终坚持以诚信为本,以产品质量为安身立命之本,第一时间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

  2016年,由于天气、运输等原因,广东、浙江等地客户收到的赣南脐橙出现腐烂现象,廖竹生得知后,立即向客户补发或如数退款。2019年,赣南脐橙因干旱减产,而销售却一再走俏,市场供不应求,公司时常面临货源紧缺的情况,有人便建议“用一些次果装进箱子里”“购买外地脐橙来代替赣南脐橙”,但廖竹生想也不想就拒绝了:“赣南脐橙是赣州的金字招牌,我们必须守护好,不能赚昧心钱。”

  2020年起,他鼓励励志园的成员们另立“门户”,根据各自所长,在不同领域回馈社会。如今,走马赣南城乡,村民在田间地头现场播报,基层干部上直播间代言吆喝,网友分秒必争“云上”下单,快递小哥快马加鞭线下送达……这一切,与无数个和廖竹生一样的人的努力息息相关。2021年,廖竹生再次踏上创业之路,新公司正在装修,一幅新的蓝图正在他脑海里绘制。“让更多人发展电商增收致富,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承诺。”

  廖竹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60 熊子勋

  熊子勋,男,汉族,1927年6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原副主任。

  凭着一诺千金的执着信念,熊子勋用60余年时间寻遍每一座山头,查清58名牺牲战友的下落。两度患癌、一眼失明,仍然坚守承诺、不言放弃,每找到一人,便为他们造墓竖碑。熊子勋用毕生践行诺言,被誉为“信义战友”。

  1949年3月,谷城县独立营第三连奉命剿匪,不料在茶园沟遭伏,58名解放军战士下落不明。谷城县特派作战经验丰富的熊子勋为区长再次进山剿匪。9个月后,成功解放谷城西南山区。当熊子勋带人进入茶园沟时,顿时惊呆了:草丛中到处散落着解放军战士的烂衣服、烂鞋子、破袜子,尸骨却不见下落。熊子勋含泪将战友们的遗物就地埋葬,并在心中立下重誓:“哪怕用尽一生时间,我也要找到58名战友!”

  1951年,在湖北日报社工作的熊子勋主动申请调回谷城。工作之余,多次进山寻访牺牲战友的下落,搜集战争史料。辗转千里,终于在四川找到这份珍贵的名单。正是根据熊子勋找到的这份名单,牺牲的战友被一一追认为烈士。

  1982年,熊子勋被诊断出胃癌。家人和领导怕他出意外,阻止他进山。他却悄悄留下遗嘱,独自进山。1988年6月,他在茶园沟寻访两名牺牲战友的坟,快爬到半山腰时突遇大雨,一股泥石流把他冲下山去。翻滚中,他被两棵树挡住身体捡回一条性命,右眼却被严重刺伤,最终失明。1989年,熊子勋又罹患肝癌。他再次给老伴写下遗嘱:“只要有一口气在,我就要完成我对死去战友的承诺!”就这样,直到2011年,最后2份烈士证明被送到了他们的子孙手中,58位战友及另外2名革命群众的牺牲经过、掩埋地点被他全部查清,60余年的艰辛寻找终告圆满。

  1979年以来,他着手为牺牲战友写书立传,在患白内障视力急剧下降的情况下,24年间数易其稿,于2003年完成50多万字的手稿《磨盘山平暴记》。2008年7月,该书以《黎明的钟声》为名正式出版。那天,熊子勋来到谷城县烈士纪念碑前,将新书摆在烈士坟前告慰英灵:“书写出来了,人们会记住你们的!”

  熊子勋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

  361 樊建川

  樊建川,男,汉族,1957年9月生,中共党员,四川建川博物馆馆长。

  捐100座博物馆,让一己之藏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财富。樊建川以文博事业的赤诚追求践行诚实守信,用收藏历史的匠心匠行守护文化传承,用共产党员的满腔热忱画下践诺的注脚。

  受父亲的影响,樊建川从小就对抗战前辈充满敬意,很想通过收藏,去挖掘英雄故事,传承民族精神。从军人、教师,到官员、商人,再到博物馆馆长,年逾花甲的樊建川经历过多次身份的转变,唯独几十年来对守护文化传承的执着追求丝毫未变。他在收藏梦里找到了更大的人生意义。他从来没把耗费财力、物力与精力建成的博物馆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为这个民族留下记忆。樊建川说:“这辈子发誓要建100座博物馆,死后全部捐给国家。”目前,他已通过法律文件明确表示,将建川博物馆等所有资产全部捐赠给成都市人民政府,让一己之藏真正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财富。

  要数量也要口碑,他把每一座博物馆都建成“大学校”。樊建川扎根历史、扎根土地、扎根群众,建成总占地500亩、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的博物馆聚落,累计藏品达1000余万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4000余件,居全国同类主题博物馆之首。开馆以来,已接待2000余万人次,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抗战精神、红军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他把博物馆建成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新窗口。樊建川建馆以来,始终承诺低票价开放政策,每年受惠观众150万人次以上,优惠门票费用1000万元以上。建川博物馆聚落将众多资源优化整合,汇集多业态文化与服务配套设施,带动了当地文博、文旅、文创产业发展。博物馆聚落所在地成都安仁镇被列入全国首批“中国特色小镇”。

  投身公益事业,他以博物馆为平台践行社会责任。多年来,樊建川向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等捐赠文物3000余件。2016年,他投入1000万元建成纪念抗战援华义士的群雕广场,免费对外开放。

  樊建川荣获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称号。(来源:人民日报)

上一条:黑龙江省拟出台社会信用条例 公务员诚信记录作为任用依据 下一条:陕西公示今年第二批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