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将围绕服务“六稳”“六保”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在金融层面,除了强调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外,《意见》明确,大力发展市场化征信机构,建设和完善“信易贷”平台,推动水电气、纳税、社保等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以提升金融、社保等惠企政策覆盖度、精准性和有效性。
金融部门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力量。2018年6月召开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指出,“放管服”改革旨在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强调要大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动民营企业公平享受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政策。
结合民营小微企业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各层面金融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成为近几年金融部门推动“放管服”改革的重点工作。为缓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营造更公平高效的融资环境,人民银行提出“几家抬”的总体思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等调动各类金融机构服务积极性;同时,管理部门实行差别化的监管,充分考虑民营小微金融服务的风险溢价。很多地方也贯彻落实小微企业担保融资制度、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等。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面向民营小微企业,金融部门较好地落实了让利、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措施,近一年来针对互联网金融和民间借贷更是加快了规范监管的脚步,为金融支持“六稳”“六保”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不过,民营小微金融服务供给仍存在结构性问题。部分地区针对民营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特别是融资支持,过度竞争和供给不足同时存在。另外,部分生产经营主体的有效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在今年3月份发表的《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制度问题研究》(以下简称《问题研究》)则提出,中小微企业的信用类和中长期类贷款保障机制不完善,导致其占比较低,也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近几年相关政策的引导下,金融部门在服务民营小微企业、“三农”主体等方面形成了多层次体系。政策的出发点在于,不同类型金融机构运用自身优势,提供差异化服务和较为充分的金融供给选择。提供差异化服务的前提之一是金融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数据分享机制的完善。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例,依托其技术和创新优势,这些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龙头企业更精准地服务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在此过程中,相关主体的产业信息和信用信息都必须是充足的。事实上,在实践中,信息数据特别是信用信息是所有贷款的基础。如果没有相关数据信息分享做支撑,金融服务就很难真正深入产业,各类金融机构受制于网点少或是技术实力有限,可能造成服务方式、对象等趋向同质化的现象。因此,为进一步破解上述供给结构问题,《意见》给出了通过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以提升金融惠企政策覆盖度、精准度和有效性的具体办法。
《问题研究》对目前的地方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也作出了分析。据了解,目前很多地区都搭建了数据共享平台,不过,《问题研究》认为,其中不少基础设施存在统筹建设和市场化发展两大难题。
在统筹建设方面,数据共享背后需要众多部门的支持,由于长期以来的条块分割体制, 一些地方政府信息资源过去存在重复投资建设, 呈现出明显的“部门化”格局,且标准、口径不一,更新不及时。在数据共享平台形成明显的正向回馈之前,当地必须有强力的统筹力量,通过领导小组调动相关部门数据更新和共享的动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沟通,形成清晰的工作进度和任务列表,推动数据采集工作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而市场化发展的关键则在于平台的使用效率。数据平台搭建需要较高的成本,后续也需要运维费用,地方政府在前期投入的基础上希望使用者愿意分担这些成本,但部分地区平台使用率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市场化发展。
强化水电气、纳税、社保等信用信息的共享,能够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精准“画像”,为企业增信,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解决“首贷难”“续贷难”问题,进而使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拥有充分信用信息的前提下,结合各自优势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更便利、更优惠的融资服务。(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