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区”)建设工作,抓住首都新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聚集国际高端科技要素资源,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加快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撑科技强国建设,结合科技领域特点,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充分发挥“两区”政策优势,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快全球创新资源聚集、高端开放创新平台搭建、高质量发展动能培育、科技创新合作共同体构建、创新生态营造,务实推动制度改革与政策措施落地,形成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以及实践经验成果,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开放科技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北京加快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全球创新资源聚集能力
1.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加快形成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培养和引进一批世界级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发现和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敢闯“无人区”的青年人才、专业人才和顶尖人才。加快营造崇尚创新、潜心钻研、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人才乐于创新的生态系统。鼓励国(境)外科学家参与本市科技创新,支持外籍科技人才领衔和参与科技项目。给予外籍创新人才购汇便利政策,开展在京外籍人才个人外汇业务便利化试点。
2.围绕高精尖领域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与服务便利化,加快向各区下放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家评审权限,搭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与服务系统,引入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简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家评审程序。推动“高精尖”产业重点企业监测与服务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对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和精准支持。
3.加速国际知名科技服务机构聚集。围绕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知识产权等本市产业发展急需领域,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科技服务机构。通过无偿资助、业务奖励和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众创空间、创业基地发展,引导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向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优势,积极吸引国际知名研发机构及科技服务机构落地。
(二)合作共建高端开放创新平台
4.培育和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围绕量子科学、应用数学、人工智能、脑科学、生物医学与人类健康等领域,加快建设发展一批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研发机构,以放权赋能、松绑除障为重点,对引进的战略科技人才及其团队在研究路线决定权、团队组建自主权、职称评价、出国(境)学术交流等方面充分赋权,鼓励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
5.加快搭建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部署AI大平台,支持未来智能系统平台建设,建设高速互联智能算力云平台,研发基于中文、多模态、认知等千亿级参数量的大规模通用预训练模型。建设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字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新型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链工厂”(chainmaker),构建软硬一体的技术体系;建立面向超大规模复杂网络的新型区块链算力中心;建设区块链支撑服务Baas平台、统一数字身份等关键基础性数字化平台。
6.完善科技创新中心网络平台运行机制。探索智能化科创服务新模式,提供全新“一站式、个性化”服务体验,汇集科技资讯、科技成果、政务信息,打造信息发布权威透明、政策解读准确及时、互动交流规范高效、办事指引明确简洁的集成式创新网络服务平台,成为展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展的窗口和门户。
(三)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7.突破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聚焦数据“感、传、算、信、用”的薄弱环节,加快突破智能传感、融合通信、物联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批数字经济支撑技术。发展数字孪生、数字内容生成、数字信用、智能化交互等技术,提升数据应用价值与治理能效,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
8.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持续推进赋予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推动高校院所开展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改革。建立对市属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和国有企业的考核评价制度,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列入考核范围。支持市属高校院所和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委托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代表单位统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9.加快建设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支持高校院所强化内部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探索建设技术许可办公室,开展成果筛选、中试熟化,引入专业化服务。支持高校院所建立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规范科技成果转化内部流程,开展科技成果评估、市场价值预测、专利申请保护等工作,从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中提取适当比例用于内部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及人员奖励。
10.打造全域应用场景。聚焦交通、教育、医疗、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等领域,加强顶层设计、改进管理模式、再造业务流程,开放一批重大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5G、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示范应用,加速底层技术迭代升级,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四)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合作共同体
11.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平台、京津冀联合实验室建设,加快京津冀地区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建立京津冀三地技术交易数据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机制,定期交换技术交易监测数据,加强京津冀三地技术市场融通合作,对有效期内整体迁移的高新技术企业保留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完善京港澳台科技合作机制,设立联合研发计划,推动科研项目合作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12.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推动大科学装置和科技基础设施面向全球开放共享。支持离岸创新创业,建设海外创新中心,以高端人才交流合作、前沿技术项目引进、创新活动平台搭建、创新创业服务提供为目标导向,进一步推动高端创新要素双向流动。打造中关村论坛、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等品牌活动,从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尖端技术和成果转化、商业项目展示和对接等多维度搭建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
(五)加快营造世界一流创新生态
13.持续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创新科研项目资助方式,在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科研载体探索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在基础研究领域选择部分科研成效显著、科研信用较好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市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加快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导向,把学科领域活跃度和影响力、研发成果原创性、成果转化效益、科技服务满意度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14.强化科技创新基金引导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向高端“硬技术”创新,投向前端原始创新,引导符合首都定位的高端科研成果落地,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加快培育“高精尖”产业。持续推动开放创新,探索利用科技创新基金出资境外基金新机制。
15.提升要素通关便利化水平。基于区块链数字基础设施进行跨境贸易领域区块链部署。依托北京“单一窗口”,探索推动通关、物流、税务等信息上链,促进真实信息共用共享,降低跨境运输管理成本与跨境通关周期。加快区块链产业联盟建设,持续深化试点模式,适时推广区块链赋能京津冀通关便利化实践经验。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部署,高度重视建设“两区”对国家开放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市科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各相关处按要求落实好职责分工,合力推进“两区”任务实施。
(二)强化协调对接
加强与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工作对接,持续争取政策突破并推动政策落细落实。以科技创新片区为依托,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科技服务等产业,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全产业链资源聚集。强化与国际商务服务、高端产业片区属地政府沟通对接,加强业务指导,做好对重点建设任务的资金支持和企业服务,协调推进相关任务和重点项目落实落地。
(三)强化督促调度
建立会议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沟通工作推进情况,协商解决重大事项等。建立联络制度,按照“周有调度、月有进展”的原则,定期梳理任务推进情况、亮点、存在问题等,报送至“两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强化宣传推介
结合任务推进情况,借助网络、报纸、信息等媒体推介“两区”建设科技创新的最新进展、工作成效、典型案例等,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好机制、好模式,利用配套政策发布、重大项目落地等时机开展针对性宣传推介,提高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营造推动“两区”建设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