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领域:农、林、牧、渔业 —— 农业
专利信息: 非专利技术
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合作方式: 其他
技术推广方式: 正在技术推广
技术交易价格: 面议
联系人:金超
联系方式:0575-86283320
技术成果发布数:39825
邮箱:2964838642@qq.com
成果内容简介
由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威胁中国各麦区的重要病害之一,1950、1964、1990和2002年4次大流行,分别造成60、30、26和10亿kg损失。20世纪末新生理小种条中32、33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中国90%的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自2000年以来,中国小麦条锈病一直处于流行状态,已成为小麦安全生产的限制因素。
小麦是南充市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15.3万hm2左右,占全市粮食作物面积的33%以上,其中,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占全省的16.9%~27.0%,在中国的4次大流行中,防治不力的,造成小麦减产达30%~50%(2002年开始实施 本项目,产量损失仅15.25%)。1999年来,全市偏重至大发生频率高,每年发生面积居四川前列,已成为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南充又是小麦条锈菌的重要冬繁区和春季流行区,还是川东南春季流行区和渝、鄂、湘和中国东部主产麦区的主要菌源地,对四川和全国小麦造成威胁。建国至1997年,对南充市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许多调查研究,但缺乏系统性,对发生流行规律尚未弄清,加之南充生态、栽培和气象条件的差异,其发生流行规律与国内外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市外研究成果对南充没有直接指导作用,加强南充市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工作意义重大。
课题组通过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南充市小麦条锈病早期菌源区的分布及中后期不同生态区流行规律,为病害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了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践控制病害流行的相关技术。提出了南充市小麦条锈病菌源区分区综合治理策略,大胆探索并创新技术推广的思路和模式,使技术成果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减轻南充和四川乃至中国东部广大麦区条锈病的流行程度、确保全市小麦连续12年丰收和小麦安全生产、粮食长期位居全省第一大市,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首次探明了南充市小麦条锈病初始菌源地,传入时间、路径、流行峰次、程度之间的关系;运用GPS、GIS等技术,探明了南充市小麦条锈病菌源发生流行区划,并定位至乡村和麦地。明确了冬繁区有70乡镇、20多万亩,春季流行区有168个乡镇、80多万亩,为病害的区域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小麦条锈病发生趋势多元回归预测模型,进行长、中、短期预报,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95%、98%和100%,比成果应用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并利用互联网、短信平台等技术将预测结果传递到户。三是提出了以冬繁区控制为重点、预防流行区为保证的分区治理策略。集成了抗性品种合理布局、混播、间作等生物多样性利用,与药剂拌种和科学用药相结合的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四是构建了乡级为基础、县级为骨干、市级为核心的高效应急防控体系,确保了小麦条锈病危害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五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2001-2014年,累计推广1591.0万亩,挽回小麦损失88841.6万公斤,减少农药制剂用量1591吨,节约防治费用23228.6万元,增收节支170677.48万元。
课题执行期间,在10余种杂志刊物发表论文21篇,其中核心期刊8篇,为国内外提供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