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领域:农、林、牧、渔业 —— 农业
专利信息: 非专利技术
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合作方式: 其他
技术推广方式: 正在技术推广
技术交易价格: 面议
联系人:金超
联系方式:0575-86283320
技术成果发布数:39825
邮箱:2964838642@qq.com
成果内容简介
小麦是汉中重要的夏季粮食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70万亩左右。汉中市地处陕西西南端,为稻麦轮作区,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发展,汉中又毗邻条锈病越夏区甘肃陇南, 每年发病早且易扩散,是我国重要的小麦条锈病冬繁基地和桥梁地带,也是全国小麦条锈病源头治理的重要地区,同时汉中气候湿润容易发生赤霉病和白粉病危害,小麦红蜘蛛在浅山丘陵麦区发生危害较重。抽穗扬花阶段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麦穗蚜等多种病虫害混合严重发生危害高峰期,这一时期往往气候变化异常,多种病害、虫害、倒伏等严重危害小麦生产安全,成为小麦生产的重大威胁,因此2012年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小麦“一喷三防”项目,2013年陕西省又在全省开展了小麦重大病虫防控项目。为了做好汉中小麦灾害性病虫害的监测防控和一喷三防工作,有必要针对汉中小麦病虫发生实际进行相关研究,构建以小麦条锈病监测防治为核心,兼顾赤霉病、白粉病、小麦红蜘蛛、麦穗蚜等病虫害的综合监测防治技术体系,事关汉中夏粮生产安全,同时对减轻黄淮麦区条锈病的流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七个小麦主产县区组织开展了汉中市小麦灾害性病虫害发生规律及一喷三防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的实施。
五年来,项目组采用调查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相结合,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同步走的技术路线。按照“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的工作机制,坚持行政推动、技物配套、科学指导,专业化统防引领,群防群治相结合的推广模式,确保病虫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调查研究,及对历史资料的科学分析,明确了汉中麦区灾害性病虫种类,危害损失程度和常年重发分布区域及发生规律;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明确了汉中市小麦条锈病菌的初侵染菌源来自于陇南地区,提出汉中小麦条锈病菌来源传播路线为文县-宁强线,而非谢水仙等研究的康略线和陇南-广元-宁强线,而本地春季菌源主要来源于本地秋苗,并由西向东传播;明确了汉中小麦灾害性病虫害发生危害规律及影响发生的关键因子,在汉江上游稻麦轮作区开展了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红蜘蛛发生流行的生物数理统计模型研究,建立了相关预测模型和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危害损失模型;明确了汉江上流稻麦轮作区“一喷三防”最佳施药适期为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提出将施药时期由传统的扬花灌浆期前移为齐穗至扬花初期。在条锈病重发区推广应用冬季和早春防控的“关口前移”技术,将防治时间提前冬季或早春,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压低菌源,减少向东部麦区传播菌源筛;选出适合不同区域和病虫发生 “一喷三防”药剂配方组合,形成了符合汉中实际的关口前移+“一喷三防”综合防控技术模式;制定了汉中市小麦灾害性病虫害经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研究示范农户自防、专业化统防及病虫综合防治等不同防治模式,并大力推广应用电动喷雾器、自走式喷杆喷雾器等新型化施器械,提高了防治效果。
项目从2012年至2016年在宁强、略阳、勉县、南郑、汉台、城固、洋县七个县区105镇667村实施, 5年累计应用面积272.81万亩,亩保增产小麦41.37公斤,总保增小麦8633.7万公斤,新增纯经济效益12501.9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先后扶持组建了10余社会化专业统防队,组建了45个村级应急专业化防治队,提高了重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能力,解决了当前小麦生产中病虫害防治问题,在提高防治效益和效率的同时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保障了小麦生产安全,提高农民收入,而且推广普及了农药科学使用技术,提升了病虫害社会化防治服务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