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010-87510563


信联的机会和挑战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30日09:31:12 954次浏览
分享到
信联的机会和挑战

  信联的机会和挑战

  2018年7月25日,被外界称之为“信联”的百行征信官网正式上线,启用域名“baihangcredit.com”。

  百行征信一个月前已备案完毕,作为我国第一个和唯一拥有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百行征信被直接与我国征信行业的未来挂钩,引起了广泛关注、解读和展望。

  征信行业必然不断走向规范,这个行业能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营商环境。征信机构如何保证公信力,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司,如何保证消费者权益以及保证公平正义、赢得监管层和合作伙伴的信任?这些问题待解。

  自2015年起,大量机构涌入征信领域,“一切数据皆信用”的误读不仅造成低效甚至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带来了信息泄露的隐患。例如7月8日山东破获一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查获公民信息数据4000GB、数百亿条。涉案的数据堂公司(datatang)在8个月时间内日均传输公民个人信息超过1.3亿条。

  百行征信的成立是回答这些问题的探索之一,也将为最终构建起一个有效率的征信体系做出贡献。但在当下,它自己也同时身处机遇和挑战之中。

  征信三大原则

  信贷机构识别借款人的欺诈风险是一大难题。一些新金融机构缺乏央行的征信服务,往往要配置几十人到上百人的团队来采集、加工数据,成本高达企业总收入的20%左右。随着业务量扩大,采集数据的规模和难度也随之增加,中小规模的新金融机构一般很难承担。

  因此由专业征信机构来提供消费者信用信息,辅助金融机构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就成为必然。实际操作中,征信机构需遵循三大原则:

  一、必须由独立第三方来运作。

  信息共享制度的最大难题在于信贷机构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信贷机构如果共享消费者信息,便意味着将自己的获客成本、客户来源甚至服务质量等核心竞争力泄露给对方,有损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核心利益。

  因此必须由专业第三方机构来制定征信游戏规则,提供独立的信息整合服务,共享信贷机构共同关心的风险相关信息(共债信息、不良信息等),屏蔽涉及商业机密的信息(贷款金额、贷款利率、贷款机构等),使信贷机构能够获得低成本、较全面的信息服务。

  二、需确定信息收集的边界。

  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过去的数据对未来有较准确的预测作用,可很好地辅助信用判断,比如司法判决和偷税漏税等。征信是依据过往经验来判断消费者的未来行为。

  但也有一些经济行为与信用之间并无强相关性,比如擅闯红灯可能是法规观念淡薄、驾驶技术不过关或事情紧急造成的心情急躁。信用体系建设并非收集所有数据,要有边界。

  三、需积累足量样本。

  信用评分是一个分类的过程,把守信、失信两种行为模式加以归类,在对借款人的行为特征进行提取和量化后再与这两种模式进行比较。

  一些信贷机构早期会放贷给老赖,主要就是失信样本量不足导致的判断偏差。因此应在较大范围(全国范围是最理想的)内建立守信与失信的行为模式,帮助信贷机构更准确辨别风险。

  互联网时代市场对于征信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买卖双方都能收集到更多的信息,但信息更加虚拟、驳杂、真伪难辨。

  前景与冒进

  当前征信业发展机遇有两点:一是强劲的市场需求;二是相对宽松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征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有关部门希望将信用管理机制用于社会治理,因而征信的应用范围已超出金融范畴。

  传统意义上,征信机构只提供借贷信息服务,把消费者的信用状况进行量化,作为风控的基础。信贷机构将征信数据与其他相关数据相结合,自主做出放贷判断。

  征信起初是采用黑名单信息共享机制(以经济处罚为主),后来扩充到白名单信息共享(即正常的履约交易数据)。现在征信信息早已不局限于借贷信息,各种各样跟交易相关的信息也被采集,如社保、公积金缴费,水电煤气和运营商缴费,甚至延伸到了非信贷非信用数据,例如法院判决、偷税漏税记录等。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征信机构也在收集一些弱相关数据,例如电商、社交网络和互联网行为数据等。

  政策信号又进一步引发了市场的热情。央行在2015年1月5日通知八家征信机构做好个人征信牌照的准备工作,引发了征信建设高潮,也吸引了大量互联网、大数据和金融机构争相开展征信业务。从2015年到2017年,各种背景的征信机构纷纷成立,大量人力、物力和资本投入其中,征信业出现了“大跃进”。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首先和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泡沫密切相关,在“征信机构躺着赚钱”的社会舆论刺激下,以及“先开枪、再瞄准”的互联网思维引导下,大量新兴机构在不了解征信商业本质的情况下涌入并寻找商机。

  其次是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金融的兴起,使得新金融机构急需征信服务,而央行征信中心由于定位和体制的限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再次,进入大数据和互联网经济时代,消费者产生了丰富的非信贷信用数据和其他信用相关数据,扩大了信用判断的数据来源。比如三大电信运营商和微信的活跃用户数或远超央行征信系统覆盖的信贷人群。

  “信联”也需探索

  百行征信是在行业一段时间的野蛮生长之后,经过多方博弈诞生的。

  从事征信业务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专业门槛,不能短期见效,并不适合一般企业参与。

  我国诸多行业、产业的发展特点是政府高效、市场活跃,如何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双轮驱动征信体系建设?这仍需要继续寻找最佳平衡点。

  百行征信有其优势。首先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公信力,对于开展具有公共属性的个人征信服务来说,这种优势得天独厚。其次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征信服务基本为空白,百行征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它的企业定位也更利于市场化探索。

  但百行征信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能否建立长效的商业机制,能让新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信息共享;

  二是能否充分利用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让其系统更有效率并及时开发出更有实践意义的产品;

  三是能否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做一些创新。

  征信建设并非简单地进行数据收集整合,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技术和业务积累,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制定游戏规则和激励机制。

  对于百行征信的未来,既不能因其天然优势期望过高,也不能因其面临的挑战而悲观。百行征信需要更好地整合专业资源,通过技术和模式的创新,探索符合国情和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征信之路。(刘新海,作者系北京大学金融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来源:瞭望智库)

上一条:征信“知情权”,到底该知啥? 下一条:重构世界信用评级市场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