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
行业观察
一个地方若小偷盛行,这里装防盗网的生意一定很好。走在街上抬头看看有多少个阳台、窗户装了防盗网,对这个地方的治安状况,想必心里就有数了。
骚扰电话令人头疼,于是就出现了号码识别和拦截软件。和防盗网一样,都是“其实不想用,但不得不用”的东西。
麻烦从小到大,大到有人愿望花钱去掉的程度,就是生意,就是市场,就可能有争议。
因为骗子太多,企业信息查询就成了一门好生意,目前行业中出现了3家大平台——天眼查、企查查和启信宝。最近它们还都受到了资本的青睐,看来这3家平台及其行业的市场前景被看好。
依靠平台难为企业信用背书
3家公司的经营模式大同小异,均有免费的基本功能和收费的VIP功能,用前者可查到一些基本信息,但若想得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就要付费。
若只是想判断坐在你面前的“老总”是不是个骗子,通常基本功能就够用了。很多没有多少社会经验的学生在找工作时就根据这个,识别出了很多“坑”,避免了上当受骗。
公司间在谈生意时,先查查,然后就有了底,“知己知彼”嘛!
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提供的就是“知彼”的功能。
在整体信用状况不乐观的背景下,如何快速精准地识别骗子,是一门好生意。这个行业越火爆,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信用状况越不好。
信用这么重要的东西,一家公司能提供得了吗?几乎每个打算使用企业信息查询平台的人,估计都会问:“它们的数据从哪儿得来?”“获取这么多数据,合法吗?”
数据现如今是个很敏感的东西,大家有这样的疑问很正常,这也关乎该行业能否生存下去。
3家平台都一再强调,自己的数据全部来源于政府机构及公开渠道,包括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官方网站,所有数据来源均公开合法。平台的“价值”在于,把多个来源的数据整合在一起,相当于将用户的“多次查询”精简为“一次查询”,但获得的信息量是一样的。
虽然上述网站的确向公众提供查询服务,但不少人发现在这些网站上能查到的信息量明显少于3家平台。这其中有可能是网站查询方式设置的问题,但也有可能是某些信息在网站上不公开,而平台通过某种方式能获得。
与之密切相关的就是对这类平台的第2个疑问:这些数据真实可信吗?
用户在APP上能看到的就是一个结果,是否真实不得而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家政府机构公开确认和哪个平台有合作关系,为其提供数据。而已有不少用户反馈,因为查询平台的数据更新不及时,对自己造成了不良影响。
平台的数据如果无法做到真实及时,结果有可能识别不出骗子,也有可能冤枉了好人,不管是哪一个,都会损害用户利益。
用一些手机骚扰电话拦截软件,用户可以把一个号码打上“诈骗”“房产中介”之类的标签。于是就出现了两种生意:有人想花钱把自己的号码标记成“好人”,也有人想花钱把自己的“坏人”的标签去掉。尴尬的是,软件运营者两种生意都接。这样下去的结果是,本来是为了解决骚扰电话问题的软件,反倒成了骚扰电话的帮凶,好经又被念歪了。
同样的事情是否也会发生在企业信息查询领域?
现在还没有任何能保证查询平台的信息真实可靠的硬性机制,有的只是平台本身的信誉。可是,一家只有几年历史的企业,其信誉是否足以为其他企业背书?毕竟我们都知道,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信誉是很脆弱的,否则也就不会有这个行业了。
划清公益与商业的边界
企业数据查询为公众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希望这个行业坚实可靠,能成为社会信用的“照妖镜”。
首先,“公信力”只能来自于“公”,不能涉及商业利益。既然目前平台均声称自己的数据来自于政府机构或公开渠道,那就该由相应机构公开确认,确保其数据的真实性。同时,凡是对平台开放的数据获取方式也应面向公众开放。当谁都可以随时获得、比对、验证这些数据时,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能得到保障,才能杜绝“花钱改信息”的可能。
其次,数据的整合与分析是个重要的生产过程。信息查询平台基于多种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处理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是一个正当且重要的价值创造过程,商机无限。
“识别骗子”只是相关平台最基本的应用,数据查询行业的市场前景在于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数据定制产品,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这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很多人一提到数据行业,就想到了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不被滥用,这在企业信息查询行业根本不是问题。
企业不是个人,一家企业从成立开始,就需要定期向有关部门提供自身的各种信息,这和个人隐私无关。市场上的信息越公开、越透明,市场交易的效率也就越高,各种“灰色寻租”活动的空间也就越小。
如果未来有一天,信息查询行业十分发达,所有企业都知道只要自己有违法、违规的行为,立马就会被其他人查到,代价惨重,那么所有企业都将诚信经营,不敢骗、不敢坑。
这样的话,岂不完美?
(作者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