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010-87510563


秸秆还田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30日15:35:35 899次浏览
分享到
秸秆还田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

行业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研究和试验发展

专利信息: 非专利技术

成熟度: 已有样品

技术合作方式: 其他

技术推广方式: 正在技术推广

技术交易价格: 面议

联系人:金超

联系方式:0575-86283320

技术成果发布数:38070

邮箱:2964838642@qq.com

成果内容简介

  1、农作物秸秆量大,但利用率低。我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大、种类多,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但随农产品增加,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增多,秸秆随意抛弃、焚烧现象严重,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2、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有机质下降明显。荆州市土壤类型多样,分为7个土类,14个亚类,40个土属,208个土种。2014年,市常用耕地面积462691.89 公顷,其中旱地面积140720.13公顷,水田面积321971.76公顷,分别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0.41%和69.59%。在耕地组成中,一等地占总耕地面积的32.10%,二等地占34.87%,三等地占30.91%,四等的占2.12%,土壤有机质含量一级≥4.0%的占6.03%;二级3.01-4.0%的占3.62%;三级2.01-3.0%的占31.94%;四级1.01-2.0%的占36.89%;五级≤1。0%的占8.18%.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0.2个百分点。
  3、国家相关部委将秸秆还田纳入了规划。
  为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指导各地秸秆规划的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号),2011年11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以发改环资〔2011〕2615号印发《“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农业部、财政部2008年启动了以秸秆还田为主要措施的“有机质提升项目”,江汉平原22个县市区先后实施了该项目,每县市区每年秸秆还田示范面积10万亩以上。秸秆还田腐解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干湿交替、冻融使秸秆结构逐渐变疏松;植物根系生长、土壤动物活动、人为耕作使秸秆逐渐破碎;微生物使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难分解物质逐渐分解,在整个过程中,秸秆不断向外界环境释放小分子量有机物、矿物质养分,这些物质对作物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均能起到明显的作用。秸秆还田腐解产生的物质参与到了土壤有机质矿化过程,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而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土壤通透性逐步得到改善。秸秆中含有的养分随着秸秆腐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养分耗竭状况,尤其是对钾肥影响较大。减少钾肥施用量。在连续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平均适宜钾肥用量为52.0 kg/hm2,比推荐用量减少42.2%,并可以达到施钾的产量水平;冬油菜平均适宜钾肥用量为61.9 kg/hm2,比推荐用量减少31.2%,同时比施钾获得更好的产量水平。
  秸秆还田社会效益显著。秸秆还田给富余秸秆找到了出路,减少了随意丢去和焚烧,有利于清洁家园建设,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1月-2008年12月,完成了荆州市秸秆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研究和旱作物盖草增肥、改土、增产、保墒、抑草等效果的总结研究。
  2008年9月-2009年12月,试验完成了秸秆腐熟剂的筛选、腐解效果研究
  2010年1月-2012年12月,试验完成了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农田生态环境、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完成了秸秆直接还田替代钾肥试验研究、秸秆直接还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开展了秸秆直接还田大面积示范。
  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完成了秸秆直接还田与机械配套研究,实现了秸秆直接还田机械化。
  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完成了秸秆直接还田项目技术工作总结、调研,创新集成了适宜江汉平原的秸秆直接还田模式,制定了荆州市秸秆还田相关技术操作规程。
  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完成了秸秆直接还田项目技术工作总结、调研,创新集成了适宜江汉平原的秸秆直接还田模式,制定了荆州市秸秆还田相关技术操作规程。
  无奖励。    

上一条:一种大棚辣椒青秆还田处理工艺 下一条:水旱轮作中稻草还田复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