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学说中,“诚”的最早含义是对鬼神的虔诚。《尚书·太甲下》“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即是指笃信鬼神的虔诚。“诚”的基本含义离不开真诚、诚实、诚恳、诚挚、诚笃等积极意义,这些都是成就道德人格、造就良善人伦所不可或缺的。
“信”和“诚”一样,最早也用于对鬼神的虔信。后经儒家提倡,“信”逐步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孔子还提出“信”是国与国相交的道义标准:“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孟子继承孔子关于“信”的基本思想,把“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为“五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伦常规范。荀子把是否有“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
法家认为,君主治国必须取信于人,“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明君治国,必须从小事守信开始,这样在大事上的信誉才能建立起来。
中国是一个伦理中心主义的封建大国。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一方面,主体之诚信对于成就理想人格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道德主体诚心为善是履行各种道德规范的前提。另一方面,诚信又具有扩展性特点。它既内发于主体之内诚,又可以扩展为仁义礼智信等多种道德,成为成就理想人格的起点。
诚信是长远利益的基石。
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同时,诚信在现代社会中又是获得长远利益的基石。一个不讲诚信的企业不可能有长远的利益。不久前震惊世人的“三鹿”奶粉,曾几何时,风靡全国,威风八面。现如今,高管入狱,企业破产,并由此引发了国人关注的食品安全。一个企业不讲诚信不仅毁掉了自己,也毁掉了国家的信誉,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种损失往往是一瞬间发生的,但是,它给国家、民族带来的不良信誉却可以长达数十年。
出版社不讲诚信固然还不至于威胁国民的健康,引发多数国民的愤怒,但是,它却是一个毒瘤。至于国家何时给这个毒瘤开刀,可能还要假于时日。但是,既然它是市场经济的毒瘤,切除这个毒瘤就只是个早晚的问题。只有真正切除了这个毒瘤,中国的书业才能走向市场。否则,我们的出版业永远都无法进入成熟的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