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信用风险的走势?
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即使达到8%、9%的水平也不算是高增长,因为这是在去年增速只有2%的情况下计算的,所以实际增速仅有约6%。维持这样的增速还需要适当的流动性支持或宏观政策支持。
按照宏观经济数据的趋势经验,一般而言M2增速约等于经济增长率加通胀率再加两个百分点。这样估计今年M2还是要增长12%左右,社融增长可能也会达到11%-12%,基于这一判断,宏观杠杆率还会微升,不大可能下降。
今年信用债可能还会出现违约的高峰。对于信用债到期余额,有些报告说是8.6万亿,有些报告说是9万亿,所以今年还会出现信用债违约的高峰。银行不良率是经济复苏政策产生的副作用,尤其是去年超常规投放信贷,有信贷投放就一定有风险暴露,所以去年不良率接近2%,不良贷款余额接近3万亿,创下十年来的新高,今年还会略微上升,但总体来说,这是支持经济、救经济、恢复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按照国际惯例,一般来说银行不良率在3%左右仍然可控,所以今年银行不良率肯定会超过2%或接近2%,这是需要注意加大管控力度的区间,总体一定要控制在3%以内。
如何关注和防范系统性信用风险?
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可谓今年金融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也可谓金融工作的重心。把握好这对矛盾,亦即把握好金融工作的重心,就如平衡车一样,就能稳定运行。而上述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在防范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有效防范信用风险须处理好八大关系:
一是宏观稳杠杆与必要流动性供给的关系。去年应对疫情冲击,我国宏观杠杆率快速上升,预计全年上升31.8个百分点,超过270%,这很高了。宏观稳杠杆非常必要。今年疫情仍未过去,抗疫情冲击及恢复经济仍需要足够的流动性支持。去全年社融新增规模在35万亿左右,增速超13%,预计经济增长率2%左右,通胀率1%左右,今年预期经济增长接近9%,通胀率1%左右,按趋势经验推算,M2增长率≈经济增长率+通胀率+2%,全年社融新增规模需12%左右。
二是必要信贷投放与信用风险管控的关系。预计2020年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20万亿元左右,增速13%左右,202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必要增速或12%左右。有信贷投放就有信用风险暴露或敞口,因此信用风险管控力度必须随之积极跟进。必要信贷投放是自上而下宏观要求,信用风险管控是自下而上微观操作:最大限度识别满足有效信贷需求。
三是必救可救信贷与僵尸企业拒贷的关系。疫情冲击造成大面积市场主体尤其小微弱势市场主体猝死,续命救助是必要的。根据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对于2020年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贷款本金、2020年年底前存续的普惠小微贷款应付利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申请,给予一定期限的延期还本付息安排,最长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并免收罚息。但必须评估甄别必救可救企业与不必不可救僵尸企业,这样才可大概率降低信用风险,同时腾出宝贵的信贷资源救助必救可救企业。
四是融资成本总降与不同融资价差的关系。2020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各环节收费与管理,维护企业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12月31日发布消息,目前,银行已累计完成对6万多亿元贷款的延期还本付息,累计发放3万多亿元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3000余万户经营主体,实现1.5万亿元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目标。当下融资成本总降是必要的,这有利于放水救鱼养鱼,以时间换还本付息现金流,长远有利于信用风险管控。但总降不等于齐降,对违约概率高、供给成本高、期限相对长的融资对象与项目,收取不同的融资价格,有利于抑制无效、低效、高成本、高风险信贷需求,形成经济合理价差,有利于市场出清,释放更多信贷资源支持有效、高效、低成本、低风险信贷需求,进而有利于信用风险管控。
五是去刚性化兑付与信用硬性约束的关系。去刚性化兑付是必要的,也是资产管理规范改革的重要方向。但最近不断爆出的信用债违约,又让人们联想起刚性化兑付。其实这是两码事,去刚性化兑付是指非银行存款金融产品,不能在合同中有保本保收益的约定条款。公开发行的信用债,虽不同于银行存款,但对发行人资质以及还本付息的期限、风险溢价都有明确约定,这是发行人必须遵守的,必须强化信用硬约束,不遵守就应依法追索。
因此,不能将刚性化兑付与信用硬约束混为一谈。刚性化兑付要去,信用硬约束要强化。
六是存量风险处置与增量风险严控的关系。截止到2020年Q3,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4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6%,创近十年新高。自2014年以来,信用债违约余额规模(统计口径包含展期和触发交叉条款,下同)达到6619.39亿元,违约高峰期为2018-2020年。就银行而言,有授信,就有风险,就有可能损失,零风险零损失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并及时有效地补救、缓释、化解信贷资金存量中已不同程度发生的风险损失,以最大限度地止损。但更重要者在于要严控增量风险,包括增量风险敞口与内涵。
七是客观风险预防与道德风险严防的关系。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不愿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可谓道德风险;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可谓客观风险。后者不确定,或是信用风险中的黑天鹅,必须预防,第一、第二还款来源、拨备、资本金等是也。前者大致可识别,或是信用风险中的灰犀牛,必须严防,KYC,征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画像,若劣质客户,拒贷或高风险溢价是也。
八是信用债权融资与直接股权融资的关系。“十三五”时期,我国新增直接融资38.9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32%;而截至12月25日,2020年资本市场股权融资规模过1.65万亿元(包括IPO募资规模4614.28亿元、再融资规模1.16万亿元、新三板挂牌公司股票融资规模超321.6亿元),占同期社融增量比重不到5%。这在很大程度上注解了储蓄多而资本少、信贷依赖性增长、杠杆率不断上升、信用风险压力大的金融现象。因此,从长远看,信用风险管控还有待于信用债权融资与直接股权融资结构的调整。
未来中国出现债务通缩现象的可能性?
中国未来大概率不会出现通缩。外需还会增强。内需还会反弹,支持流动性的宏观政策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通缩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事实上,CPI增速在1%左右不算通缩,在2%以内就是较好的状态。(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